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已经存在“净身”这一概念。最初,这一做法主要用于惩罚那些犯罪的人,而非专门为了侍奉宫中帝王。直到秦国时期,发生了一个著名的事件——秦王嬴政的宠臣嫪毐与太后赵姬私通,导致了后宫的混乱。事后炒股配资王,嬴政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开始实行“净身”政策,这一做法逐渐演变成了宫廷中专门对侍奉皇宫内廷的宫人进行的操作。那些被净身的男子也因此被称为“太监”。
很多太监因为家境贫寒,在年幼时便被父母送入宫中,这使得他们对父母心生怨恨。同时,由于身体的缺陷,许多太监对自己的身体感到自卑,内心充满了阴暗的情绪。为了在宫廷中站稳脚跟,很多太监往往见风使舵,擅长阿谀奉承,讨好上司,逐渐成为权力的宠儿。一旦成为皇帝的宠信,部分太监便开始心狠手辣,依靠陷害他人,铲除异己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们不仅污染了朝廷的风气,也让许多忠良之士受到了残酷的迫害。
尤其是在明朝后期,宦官专权达到了顶峰,许多太监开始明目张胆地贩卖官职,贪污腐化,甚至以假传圣旨的方式挑战皇帝的权威。像王振和魏忠贤这样的宦官小人,肆意妄为,破坏了朝政。然而,并非所有太监都是奸佞之徒,历史上也有一些为国为民的太监。其中,就有一个特别的太监,他并非为了自己的权力而假传圣旨,而是为了拯救无辜百姓。他的名字叫张居翰,是唐末五代初期的太监。
展开剩余65%张居翰出生于857年,小时候就生活在宫廷中,后来被掖廷令收养成为义子,抚养长大。到了903年,军阀朱全忠为了树立威信,向唐昭宗上书,指责宦官当权导致国家战乱,请求昭宗下令除掉宦官。面对已经没有多少权力的唐朝皇室,昭宗无奈地同意了朱全忠的请求。此时,张居翰正在幽州担任军事监管职务,与幽州节度使刘仁恭有着深厚的友谊。得知这一变故后,刘仁恭迅速通知张居翰,建议他赶紧离开,并让一名死囚替代了张居翰的位置。如此一来,张居翰才得以保全一命。
在906年,梁国军队攻打刘仁恭管辖的沧州,张居翰决定重新出山,帮助刘仁恭抵抗梁军。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他们成功击退了梁军。此后,张居翰加入了太原王李克用麾下,开始了他在军中的新生涯。在这段时间里,张居翰潜心研读兵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见解,并屡次在战场上取得显著的成绩,最终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地位。这段经历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乱世中的人命如草芥,因此他对人宽厚仁爱,不轻易动怒。
923年,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推翻了梁国,成功登基称帝,随后封张居翰为枢密使,掌管兵权。虽然身居高位,但张居翰依旧保持低调,处事谨慎,从不轻易表态。他的性格得到了李存勖的高度评价和宠爱。到了925年,李存勖准备讨伐王衍,而王衍由于知道自己不是李存勖的对手,主动投降。李存勖对王衍的投降心存疑虑,认为王衍可能是假意投降,伺机进行反击。于是,李存勖下令将王衍及其随行人员一律处决。
然而,张居翰却认为王衍既然已经递交了投降文书,愿意臣服于朝,不应草率地大规模屠杀。于是,张居翰决定采取不同的做法,他篡改了圣旨,将“宜杀戮”的“千人”改成了“宜杀戮”的“王衍一家”。没有人料到张居翰竟敢如此胆大包天,最终他成功让王衍的家族受到了处罚,但其他随行的无辜者则得以保命。李存勖虽然发现了这一举动,但他并没有过多追究,反而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其他政治事务上。
张居翰的这一行为,展现了他与许多宦官截然不同的仁爱与正直。他并非为了自己谋取权利,而是凭借自己深厚的道义感做出了艰难的决定。这个太监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炒股配资王,并不是所有太监都是权力的工具,也有个别太监能够在乱世中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甚至作出惊人的正义之举。
发布于:天津市瑶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