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凝望着窗外,思绪万千,曾在南征北战中并肩作战的那些功臣们,历历在目。为了铭记他们的功勋,李世民下令著名的大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绘制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这些画像均为真人大小配资业务,后人称之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每一幅画作不仅勾勒出他们的容貌,更是烘托出那段辉煌岁月中无数志同道合之人齐心协力、追求伟大事业的壮志豪情。
这二十四位功臣在排名上并非随意,而是依据他们各自的功劳大小来确定的。位列首位的长孙无忌们,想必无疑被视为能臣。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长孙无忌最终在外甥李治的逼迫下选择了自尽,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曾一度辅佐太宗的英才,竟以如此悲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一切发生?
长孙无忌作为李治的舅舅在权力中心风生水起,唐太宗去世前更将自己的后事托付于他,要求他和中书令褚遂良共同辅佐李治治理国家。这份重托不仅源于对他能力的认可,也表明了他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李治本可以依靠长孙无忌稳固自己的皇权,但他对这位舅舅产生了深深的忌惮,认为长孙无忌的影响力开始威胁到自己的江山。
展开剩余61%长孙无忌确实才华横溢,唐太宗曾赞誉他“应对机敏,善于避嫌,求于古人,无人能比”。在永徽年间,他被推举为顾命大臣,位于百官之首。然而,命运的漩涡却让他陷入了李治的庞大阴影之中,这位曾翱翔于天际的权臣,最终将自己置于“谋反”的危险境地。
有人推测,长孙无忌的悲剧或许源于他反对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令武则天心生怨恨。武则天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女皇,手段之狠辣不亚于男性皇帝,因此,长孙无忌的遭遇可想而知,终究未能逃脱她的算计。然而,这绝不仅仅是因为个别的政见不合,实际上,长孙无忌的权力已经对李治构成了潜在威胁。
在永徽四年,李治将长孙无忌派去审理“房遗爱谋反”案件,长孙无忌在此过程中不惜将吴王李恪也牵扯进来,诬陷他参与谋反。结果,房遗爱与高阳公主被判死刑,而李恪也未能逃脱厄运,临终前痛斥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显示出强烈的不平与仇恨。长孙无忌在步步紧逼中彻底清除对手,逐渐掌握了实权,然而这样做的代价,却是不断积累的新仇。
当长孙无忌的对手几乎被他一扫而空,他心中难免滋生出进一步掌控朝政的渴望。即使不图谋反叛,若不加以遏制,他也将成为威胁李治稳坐皇位的最大障碍。而此时,许敬宗趁机火上浇油,控告长孙无忌“谋反”,更加加深了李治的疑虑与警惕。虽说长孙无忌在太宗时期备受宠信,然而权欲的贪婪最终让他步入了历史悲剧的深渊。
在显庆四年,长孙无忌被李治冠以“谋反”的罪名,未等正式审判配资业务,他便选择了自杀,以逃避更大的耻辱和煎熬。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李治于上元元年才为舅舅平反,追恢复长孙无忌的官爵,并命其孙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这个决定虽然来得迟,却如同对历史的一次补救,让昔日的功臣在岁月长河中再次被铭记。
发布于:天津市瑶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